“池”社 /Pond Society 1980 s 地区:杭州 成员:王强、包剑斐、关颖、宋陵、张培力、耿建翌 “池”社成立于 1986 年 5 月 27 日, 成员均是浙江美术学院毕业的同学, 一年前,他们一起参加了“’85 新空间”展览。 这个因共同兴趣和艺术理念而聚合的团体, 开展了四次富有观念意味和体验感的艺术活动, 成员们也各自进行着绘画等独立创作。 “池”社之后, 成员们各奔东西,创作方法各异, 但“池”社阶段所形成的艺术观点与态度, 依然延续和发展着。 张培力 1957 年出生于杭州 1984 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 目前工作生活于杭州 作为’85 新潮时期杭州地区重要展览“’85 新空间”画展和艺术群体“池”社的组织参与者,张培力坦言“池”社这一没有任何严肃目的的团体,这段与同伴自由交流、放诞分享的时光,成为他突破专业限制,走上综合媒体和录像创作之路的序曲。 ArtWorld:在谈到“池”社之前,我们先谈一下青年创作社和“’85 新空间”画展,青年创作社成员与“池”社成员部分是重合的,能否先介绍一下青年创作社和“’85 新空间展览”的由来? 张培力:那个时候,我刚从浙江美院毕业,在杭州工艺美校当老师,借调到浙江美协一年。当时美协希望活跃一下浙江的青年创作,希望办一个体现青年创作状况的展览,办展览的事就交给了我,我也在浙美的同学中间忙前忙后借作品。我们那些同学来自不同专业,油画、雕塑、版画、国画都有。大家毕业了,觉得有点空虚,很希望有点事情做,凑在一块儿聊聊,就决定先成立一个青年创作社。青年创作社其实算是半官方的。 美协给我们一定的经费支持,提供了画布、颜料等绘画材料,还出钱租了一处房子,在美院旁边,很便宜的农民私房。我们可以在那里碰头,碰头时间也不太固定,觉得有些问题需要碰面讨论一下,大家就去一下,能来多少人就来多少。但一些核心人物总是在的,比如黄永砯的同班同学、油画系毕业的查立,他现在转行做风险投资,美国、上海两边跑。还有徐进,也是油画系的。还有国画系的宋陵,后来去了澳大利亚,还是艺术家。版画系的包剑斐,是和我们一起活动的为数不多的女同学之一。还有刚刚从油画系毕业的耿建翌,留校任教的雕塑系的王强,这些人是核心人物。我们一起讨论这个筹备中的展览的题目、结构、语言方向和各种细节。 ▲右起:耿建翌,王强,宋陵,张培力,2016 ArtWorld:最终“’85 新空间展览”有多大规模?作品选择的标准是怎样的? 张培力:有 20 多人,大多是浙江美院本科毕业的。个别几个人没读过美院,比如晨晓,现在在新西兰,经常回国做画展,他当时是杭州半山区,也就是工矿区的文化馆的一个工作人员。还有三四个湖州的业余画油画的,年龄和我们相仿,他们是美协推荐加入的。青年创作社内部也没有分谁是负责人,大家一起商量,有点像同学聚会,原先不是同学的,也因为这个展览而认识了,都变成朋友了。“’85 新空间展览”当年 12 月在浙江美院的陈列馆举办,如今这个展厅已经不存在了,片瓦无存。 “’85 新空间展览”带有半官方色彩,虽然美协没有太多干预,但美协的领导还是不断提醒,说你们不要涉及太敏感的东西,要办得让大家都能接受。他们有他们的顾虑,我们也希望第一个展览不要一下子火药味太重,作品类型也都是传统的架上作品。在 1985 年,我们要做到很颠覆的话,从自身的角度也不具备这样的可能性。我们都刚刚从美院毕业,受到很传统的教育,脑子里的烙印还很重,虽然对艺术语言上的陈词滥调有很多不满,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发出一点声音,提倡在语言上的变革,但总体态度还是较为中庸的。尽管我们觉得“’85 新空间展览”已经足够温和,但展览之后《江苏画刊》《美术》杂志等还是发表了很多批评,一些美术界人士表示他们不明白展览是什么意思。 ArtWorld:“’85 新潮”是事后的定义,你们当时在 1985 至 86 年有没有意识到全国各地有很多新生力量,有很多青年很活跃地做展览?当时青年艺术家主要从什么渠道获取信息? 张培力:有意识到。1985 年前后突然很热闹,新出了很多杂志,有《美术思潮》《美术》《江苏画刊》,晚一点有《中国美术报》。这些杂志像在比赛一样,你搞一件事情比较火爆,我要搞一件更猛的。青年们从杂志、印刷品、零零星星的展览中获取信息,比如法国农村风景画展、波士顿一家美术馆的藏画展、美国藏家哈默的绘画收藏展,让人既震惊又兴奋,发现在中国从来没机会接触过最源头、最正宗的油画。 ▲“池”社,《作品二号——绿色空间中的行者》, 《美术思潮》封底,1987 年第 1 期 ArtWorld:展览结束之后,1986 年“池”社宣告诞生,而青年创作社走向终结,这其中发生了怎样的思想和现实的变动? 张培力:思想意识的变化可能有,现实的变化就是展览办完了。青年创作社的原定目标就是这个展览。还有一方面就是我离开美协了,回到原来那个学校。因为这个展览,美协、美院原先支持我们的领导也受到压力。我们后来自己也觉得没意思,不是因为外来的压力,而是觉得这么多人像组织一样地一起做展览或创作,是一个特别不自然的事情。我们也没办法接受哪怕一点点官方的意图,官方的支持总会有代价的。美协的领导希望体现的是一种语言的创新,一种积极的、非老生常谈的创作,但不要太让人接受不了。他们觉得我们展览里体现的态度比较消极。 ArtWorld:消极是他们的理解,你们自己觉得这是一种消极吗? |
王式廓上世纪50年代作《血衣》系列手稿,在中国嘉德2009秋拍会上
近两年来,我省多名青年艺术家先后与中艺财富、万达集团、民生银
在Artprice与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5日联合发布的《2014年
“青年艺术100”自2011年启动,在中国北京已经连续举办了5年。纵
▲吕嘉楠 编者按: 作为何工老师的助手与高地艺术区仅存不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青年艺术家网.
( 豫ICP备13014725号-1 )
GMT+8, 2023-12-6 23:12 , Processed in 0.047178 second(s), 24 queries .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